故事的主角是那一千八百多位历经苦难的死亡及幸存的英国战俘,但这个题材却只能由中国人来做,也只能从个人叙事(盟军士兵们的个人、家族情感史)来切入,因为整个事件的发生-高潮-结束,以及在二战的战史记录/人文追忆/文艺二创等种种叙事层面被完全、彻底的「沉没」,这本就是国家宏大叙事的完全溃败:
船沉是美国潜艇击中的(当然也因为日本没有在船上挂「内有战俘」的旗帜,美国当是全员日本人的船给突突了),美国没脸提这事儿;
英国当初没守住香港,没能保护自己的远东士兵,无意提这事儿(仅做了基本战后抚恤,没有给家属发布事件详情的公告);
日本虐待战俘,沉船后对战俘不予营救反而机枪屠杀,日本不敢提这事儿;
发生在中国海域,但仅仅是普通渔民参与营救,与国民ZF无关更与party无关,中国(现任官方)也没兴趣提这事儿。
(用Mr方的话说,这片子辛辛苦苦做出来了,因为英美与中国的微妙关系,国际发行市场对本片是无人问津,连英国国内的发行商都毫无兴趣,电影首映礼,大使们都仅以个人身份出席)
所以苦难没有意义——如果这苦难无法被服务于宏大叙事,这些苦难压根就不会被记录,更不会被再现。
最后连幸存者本人,或许出于幸存者愧疚、或战后应激创伤,大多都不愿回忆、不想述说(据 Mr方 称,连被中国渔民救援、并藏匿在石洞中逃过日军抓捕,事后靠游击队护送到重庆的三位堪称传奇的幸存士兵,回国后对战友和家人都完全没有提起过自己的经历)。
进一步的,如果事件发生在公海,周边没有任何救援力量,盟军俘虏全被淹死或杀死了呢?如果船上没有俘虏,死的就全是日本士兵和平民水手呢?这件「巨大的蠢事」是否连个人层面的叙事意义都不存在(←如果连中国人都丧失围观调研的兴趣)?——而仅仅化为美国潜艇射手得到的一个「恭贺你射中了一艘敌船」的生日贺卡?
那个生日贺卡,就是对幸存者之一那句「战争是最卑鄙下流的玩意儿」的最好注脚。
立即观看